舞蹈艺术学院教师培训系列讲座 ——《中国古典舞控制》
2020年10月29日下午六点,舞蹈艺术学院请来中国古典舞教育专家、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古典舞专业委员会副主任、北京舞蹈学院精品课教师,河北传媒学院客座教授,杨勇教授对全体教师进行线上培训专题讲座——《中国古典舞控制》。本次讲座是河北传媒学院教师培训系列讲座之一,舞蹈艺术学院全体教师认真聆听了讲座。
杨老师以《中国古典舞控制》为题,对中国古典舞旋转、跳跃技术研究之后对教学体系进行的“以点带面”的拓展,在舞蹈本体上强调中国古典舞的“技艺合一”与独特的审美诉求,在教学上突出科学性、训练系统性和实用性。结合《中国古典舞控制研究与教学实践》论文,带领大家进入了中国古典舞的“桃花源”。
圆流周转、 螺旋盘转”的审美特征,技法特点是走上( 身) 留下 ( 身) 、走下( 身) 留上( 身)讲座中,杨老师分别介绍了中国古典舞控制概述、中国古典舞舞姿控制分类、“三圆”动势舞姿控制、控制短句与组合四大方向进行讲解。
1.古典舞控制概述中提到:控制是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“童子功”,也是训练要点与难点。在中国古典舞初创时期,控制技术借用了戏曲的射雁、老鹰漩涡、踹燕、探海等舞姿和芭蕾直立重心类的前、旁、后 腿等舞姿。这些舞姿控制的开发与训练为中国古典舞控制奠定了基础,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学的科学训练作出了探索。但是,“风格”的纯粹、审美的统一与技术的高难度如何融会贯通,一直是中国古典舞人对包括控制在内的古舞技术技巧“追问”,同时也关系到中国古典舞的建设与发展。
以李正一、 唐满城为代表的教师们,在历届中国古典舞班级中 都进行了不同的尝试,其代表作品是女班控制组合 《岩口滴水》; 男班控制组合《满江红》等。
2.中国古典舞舞姿控制分类中讲到:小舞姿控制的直立重心,拧倾重心。舞姿控制的拧倾圆曲。大舞姿控制的含仰开合。以及这些小中大舞姿的控制动作和要求。
舞姿控制是在阴阳、子午之态上的延续和发展, 是以腰为轴心在拧倾圆曲重心上的舞姿控制,具有 鲜明的民族风格、审美特性,是身法技法高度融合、 技艺合一的具体呈现。其用力方法是“头顶虚空千 斤重,气沉丹田自挺胸,两肩轻松臂应用,左右旋转 凭腰拧,有走有留虚实间”。在这种“拧倾圆曲舞姿 控制”的情况下,舞者可以向前、向后、向左、向右四 面八方,形成非常丰富的方位和空间变化,以达到舞 姿的千姿百态和自如的控制。
3.“三圆”动势舞姿控制中讲到:平圆动势的形成方式是以环动舞姿、捻转舞姿。立园动势形成方式是慢翻身。8字圆等元素以及控制动作说明。
三圆动势舞姿控制舞姿形成的动势角度进行探 讨,主要在“平圆、立圆、8 字圆”三圆中完成。“三 圆”各按其动势轨迹运行,生成丰富的“三圆”动势舞姿控制,呈现出“拧倾圆曲、含仰开合 、大圆套小圆等。三圆动势舞姿控制探索身法与技法共性的融合点,把握在身法中体现技能,在技术中体现身法,将身韵动律贯 穿于大舞姿控制训练之中。
4.控制短句与组合控制短句形成的核心要点是“身法带技法”,以身韵动作动势贯穿在舞姿控制起、行、止全部过程而 形成的舞姿控制短句。控制短句的编排是以中国哲学“道生一、一生二、二生三、三生万物”为原则,身法、技法、审美高度合一,是身韵动作、动势动律、舞姿控制科学系统的三位一体,极大地丰富了民族语 言、鲜明了民族风格,在教学中可科学系统地将舞姿 控制与动势控制进行整合。
身法带技法控制短句包括: 1、横拧动势带出环 动舞姿控制; 2、云肩转腰动势带出侧身后腿舞姿控 制; 3、横拧穿胸动势带出大掖步舞姿控制; 4、云肩转 腰动势带出斜探海碾转舞姿控制; 5、摇臂动势带出 拧身前、后腿舞姿控制; 6、风火轮动势带出躺身旁腿 舞姿控制; 7、云手动势带出云手紫金冠碾转舞姿控 制; 8、大开大合动势带荷叶碾转舞姿控制; 9、涮腰动 势带出探海、老鹰漩涡舞姿控制等。
杨老师在古典舞控制讲座中,结合自身三十多年中国古典舞教学经验的总结提炼,围绕中国古典舞大中小舞姿和三圆动势讲究控制核心。短句体现以“身法带技法”,组合讲究“顺势链接”。 “在身法中体现技能, 在技术中体现身法,将身韵动律贯穿于舞姿控制的教材中。每一步都细致讲解。并根据控制舞姿特点、舞姿名称的深刻含义、舞姿控制的核心力量,做了深度的解析。指出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深入探索继承与发展,使我国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形成“向下扎根、向上结果”的发展态势。
杨老师在讲座过程中与我院教师进行了专业上的交流互,教师们提出了很多在教学中遇到的难点和容易出现的问题,杨老师都一一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解答。
讲座结束后,舞蹈艺术学院教学督导高国华教授进行了总结性发言。
全体教师通过本次培训受益匪浅,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定能将更科学、更有效的训练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的工作中去,进一步促进大家对中国古典舞教学的思考与探索。